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孔院启动 “多语种背景汉语教师培养计划” 共育 “三语型” 师资

刘老师 阅读:24 2020-02-29 16:25:52 评论:0

 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师培训教室里,32 岁的本土教师拉惹正用 “马来语 - 中文 - 英语三语对比法” 讲解成语 “画蛇添足”—— 他结合马来谚语 “过度修饰反失本色” 诠释寓意,用英语补充 “redundant” 的对应表达,台下的中马导师团频频点头;一旁的教研室内,拉惹与中国导师共同打磨《东南亚多语种中文教案》,将马来西亚 “开斋节” 习俗融入 “节日类词汇” 教学。孔院启动的 “多语种背景汉语教师培养计划”,通过 “三语融合培训 + 跨文化教研 + 实战考核” 模式,培育适配东南亚多语种环境的 “三语型” 师资。

  “马来西亚汉语教师中,能熟练运用马来语、英语辅助中文教学的仅占 35%,多语种融合教学能力亟待提升。” 计划负责人、马来亚孔院中方院长张伟介绍,计划推出 “2+1+1” 培养体系:2 年多语种培训(马来语、英语、汉语),系统学习三语对比语言学、跨文化教学法;1 年跟岗实践安排在中马双语学校,由中马导师联合指导;1 年独立授课考核,通过者获 “东南亚汉语教师高级认证”。针对多语种特点,开发 “三语词汇关联模块”,配套《马 - 英 - 汉三语教学案例集》,收录 80 个创新教学设计。

  “以前教‘数字’只会用中文认读,现在能对比马来语‘satu’、英语‘one’的发音规律,学生记忆效率提升一倍。” 拉惹说,他设计的 “多语种节日对比课”,让学生在讲解开斋节、圣诞节、春节的过程中学会 “祝福”“团聚” 等词汇,班级 HSK 通过率从 58% 提升至 90%。计划还设立 “多语种教研基金”,资助教师开展三语融合教学研究,已有 50 个案例在东盟汉语教学研讨会获奖。

  保障机制助力长远发展。孔院与马来西亚教育部合作,将培训经历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核心指标;每年选派 70 名教师赴华参加 “暨南大学多语种汉语教师研修班”,系统学习中国教育理念。数据显示,计划实施三年已培育 250 名 “三语型” 教师,其中 150 人成为区域汉语教学骨干,马来西亚小学中文课堂多语种融合教学覆盖率从 30% 提升至 80%。张伟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东盟多语种师资联盟”,联合泰国、印尼孔院扩大培养范围。

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shizi.kongzi.edu.pl/post/3062.html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孔子学院中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