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院启动 “社区导师制” 师资计划 共育 “本土扎根型” 汉语教师

刘老师 阅读:25 2019-11-19 20:41:20 评论:0

  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的社区教室里,35 岁的本土教师娜奥米正用 “斯瓦希里语 + 中文” 双语讲解 “家庭” 词汇 —— 她结合坦桑尼亚 “乌贾马”(社区互助)文化诠释 “家人” 含义,一旁的中国导师与社区长老共同记录教学反馈。孔院启动的 “社区导师制” 汉语教师培养计划,通过 “高校培训 + 社区实践 + 长老指导” 模式,培育适配本土语境的汉语师资。

  “坦桑尼亚汉语教师中,能结合本土文化开展教学的仅占 25%,很多教师因脱离社区实际被学生排斥。” 计划负责人、达累斯萨拉姆孔院中方院长刘敏介绍,计划推出 “1+2+1” 培养体系:1 年高校培训(汉语语言学、跨文化教学法),2 年社区实践(在乡村学校授课,由社区长老指导文化适配),1 年独立授课考核,通过者获 “坦桑尼亚汉语教师认证”。针对本土需求,开发 “社区场景教学模块”,配套《斯 - 汉双语社区教学案例集》,收录 70 个结合部落习俗的教学设计。

  “以前教‘节日’只会讲春节,现在能对比坦桑尼亚‘丰收节’与春节的异同,学生上课再也不打瞌睡了。” 娜奥米说,她设计的 “丰收节中文课”,让学生用中文介绍部落祭祀流程,学会 “感恩”“分享” 等词汇,班级 HSK 通过率从 50% 提升至 85%。计划还设立 “社区教研基金”,资助教师将部落谚语、民间故事改编为中文教材,已有 30 个案例在东非汉语教学研讨会获奖。

  保障机制助力长远发展。孔院与坦桑尼亚教育部合作,将社区实践经历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核心指标;每年选派 50 名教师赴华参加 “云南大学本土师资研修班”,学习中国乡村教育经验。数据显示,计划实施三年已培育 200 名本土教师,其中 130 人扎根乡村学校,坦桑尼亚乡村中文课堂覆盖率从 20% 提升至 70%。刘敏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东非社区师资联盟”,联合肯尼亚、乌干达孔院扩大培养范围。

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shizi.kongzi.edu.pl/post/3070.html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孔子学院中文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