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大学孔院启动 “三语融合师资计划” 共育适配中亚的汉语教师
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大学孔子学院的教研室内,本土教师古丽娜拉正与中国导师共同打磨《乌 - 俄 - 汉三语中文教案》—— 将乌兹别克斯坦 “纳乌鲁斯节”
的 “新生” 理念与中文成语 “万象更新” 结合,黑板上贴满了俄语区学生的课堂反馈。孔院启动的 “三语融合师资培养计划”,通过 “母语 + 俄语 + 中文”
三维教学、社区实践浸润模式,破解中亚汉语教学 “语言孤岛” 难题。
“乌兹别克斯坦汉语教师中,能熟练运用俄语辅助教学的仅占 25%,无法对接中亚俄语区学生需求。” 计划负责人、塔什干孔院中方院长刘敏介绍,计划采用 “1+2+1” 培养体系:1 年三语基础培训(乌兹别克语、俄语、中文),2 年社区实践(在俄族聚居区学校授课,由双语长老指导文化适配),1 年独立授课考核,通过者获 “中亚汉语教师认证”。设立 “丝路文化教研基金”,资助将乌兹别克斯坦民间故事、波斯诗歌改编为三语教学案例,已形成《中亚三语教学案例集》,收录 90 个适配中小学的教学设计。
“以前教‘节日’只会讲春节,现在结合纳乌鲁斯节与俄罗斯谢肉节对比,用三语讲解‘团圆’含义,课堂互动率提升 80%。” 古丽娜拉说,她设计的 “丝路商队中文课”,通过模拟张骞出使西域场景,让学生用三语沟通 “丝绸”“茶叶” 等词汇,HSK 词汇测试平均分从 62 分提升至 91 分。计划还搭建 “中亚师资联盟”,与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孔院共享教案资源。
保障机制助力成长。孔院与乌兹别克斯坦教育部合作,将三语教学经历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核心指标;每年选派 70 名教师赴华参加 “新疆师大中亚师资研修班”。数据显示,计划实施三年已培育 350 名三语教师,乌兹别克斯坦俄语区中小学汉语课堂覆盖率从 20% 提升至 82%,学生 HSK 通过率从 45% 提升至 90%。刘敏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三语教研数字化平台”,实现中亚区域师资在线共研。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shizi.kongzi.edu.pl/post/3086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