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农业中文课程受欢迎 技术学员助本土增产
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农业实训基地里,学员奥马尔正用中文记录玉米生长数据,教师王浩结合滴灌设备讲解 “节水灌溉”“肥料配比”
等词汇;互动课堂上,学员分组用中文讨论 “病虫害防治方案”,桌上摆满中文标注的农药样本。该校孔院聚焦农业发展需求,打造 “中文 + 农业技术”
特色模式,助力肯尼亚粮食安全。
“肯尼亚 80% 人口依赖农业,但玉米亩产仅 180 公斤,中国农业技术落地急需双语人才。” 孔院肯方院长卡伦介绍,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开发 “农业中文系列课程”,涵盖种植技术、农机操作、农产品加工等模块,教材收录 “杂交水稻”“大棚种植” 等特色词汇,采用 “田间实操 + 课堂讲解” 模式。2024 年培训农户与农技员 600 余人,420 人通过 HSK2 级,试点田玉米亩产提升至 400 公斤。
HSK 考试与技术推广绑定。在孔院设立 “农业专项考点”,推出 “考试达标 + 技术扶持” 机制,2024 年考生达 350 人次,较上年增长 150%,通过率 85%。内罗毕郊区农户穆萨通过考试后,引进中国杂交玉米品种:“跟着孔院老师学中文技术手册,现在玉米产量翻番,还能给其他农户做翻译讲解。”
教师团队兼具农业与语言能力。10 名教师中 7 人有农业背景,中方教师李阳曾参与援非农业项目,开发的 “农事词汇口诀” 让学员快速记忆;本土教师恩杰擅长用斯瓦希里语解释技术原理,帮助学员理解中文操作指南。建立 “中肯农业教师教研会”,已开发本土化教案 28 套。
特色活动服务农业发展。2024 年举办 “农业技术中文节”,展示中国杂交作物样本,组织中肯专家用双语答疑;开设 “移动农业课堂”,深入偏远村庄培训农户,已覆盖 20 个村落。加入 “非洲农业孔院联盟”,与坦桑尼亚、乌干达孔院共享技术资源。卡伦透露,2025 年将新增 “农产品电商中文课程”,帮助农户开拓中国市场。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shizi.kongzi.edu.pl/post/3104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