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德里大学孔院启动 “中外双师共研计划” 共育适配印度语境的汉语师资
印度德里大学孔子学院的教研室内,本土教师拉吉正与中国导师共同打磨《印汉双语中文教案》—— 将印度史诗《罗摩衍那》中的 “友谊” 理念与中文成语
“肝胆相照” 结合,一旁的黑板上贴满了学生课堂反馈记录表。孔院启动的 “中外双师共研计划”,通过 “联合备课 + 跨文化教研 + 成果输出”
模式,破解印度汉语教学 “水土不服” 难题。
“印度汉语教师中,能结合种姓文化、宗教习俗开展教学的仅占 20%,很多教案照搬中国模式导致学生抵触。” 计划负责人、德里孔院中方院长王敏介绍,计划采用 “1+1” 双师配对模式:每名印度本土教师搭配 1 名中国资深教师,共同完成 “教材开发、课件设计、学情分析” 全流程;设立 “印度语境教研基金”,资助将印度民间故事、节日习俗改编为中文教学案例。目前已形成《印汉双语教学案例集》,收录 80 个适配印度中小学的教学设计,其中 “排灯节与春节对比课” 入选亚洲汉语教学优秀案例。
“以前教‘家庭’只会讲中国核心家庭,现在结合印度联合家庭特点,用《罗摩衍那》的兄弟情讲解‘家人’含义,课堂互动率提升 70%。” 本土教师拉吉说,他设计的 “印中数学词汇对比课”,通过梵语与中文数词演变差异教学,让学生 HSK 词汇测试平均分从 65 分提升至 90 分。计划还搭建 “南亚汉语教研联盟”,与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国孔院共享教案资源。
保障机制助力师资成长。孔院与印度教育部合作,将双师共研经历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指标;每年选派 60 名本土教师赴华参加 “北师大印度师资研修班”。数据显示,计划实施三年已培育 300 名双师型教师,印度北部中小学汉语课堂覆盖率从 25% 提升至 78%,学生 HSK 通过率从 48% 提升至 89%。王敏透露,2025 年将启动 “双师教研数字化平台”,实现南亚区域师资在线共研。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shizi.kongzi.edu.pl/post/30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