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孔院期刊主编上海论道:以 “本土期刊” 为桥,搭建汉学传播新平台
2024 年 7 月 18 日,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内,一场围绕 “汉学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创新”
的研讨正在热烈进行。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《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》期刊副主编周睿走上讲台,当她展示出期刊近三年的选题分布图时,台下的 150 位专家纷纷点头 ——
这张图表清晰地呈现了 “中华学术外译” 与 “本土汉学研究” 的双轨发展路径,正是她此次演讲的核心。
《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》创办于 2021 年,是泰国首本聚焦汉学传播的学术期刊。“创刊之初,我们面临着‘两头难’的困境。” 周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,一方面,国内汉学研究成果丰富,但外译不足,国际学界难以接触;另一方面,泰国本土的汉学研究分散,缺乏专业平台整合。为此,期刊确立了 “外译 + 本土” 的办刊理念:每期刊登 4 篇中华学术外译论文、3 篇泰国汉学研究论文,同时开设 “教学实践” 栏目,连接理论与一线教学。
为了保证外译质量,周睿带领团队建立了 “三审三校” 的翻译机制:先由中泰双语学者完成初译,再由汉学专家审核学术准确性,最后由语言学家打磨表达。“有篇关于《论语》生态思想的论文,仅‘天人合一’的译法就讨论了 5 次,最终确定用‘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’,既准确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。” 周睿举例说,目前期刊已外译发表中国学者论文 28 篇,其中 8 篇被国际汉学核心数据库收录。
本土研究的挖掘更具挑战性。周睿和团队走访了泰国 17 所高校的汉学研究中心,发现很多学者关注 “中泰文化交融” 议题,却缺乏系统梳理。为此,期刊推出 “泰国汉学研究专题”,连续三期聚焦 “郑信大帝与中国文化”“泰北华人社群语言变迁” 等本土议题。“有位老教授研究泰北客家话里的中文借词几十年,我们帮他整理论文并发表,他握着我的手说‘终于有人懂我的研究了’。” 周睿的语气里满是欣慰。
在此次上海研讨会上,周睿提出的 “中华学术外译 + 本土期刊建设” 双轮驱动模式,引发了热烈讨论。《国际汉语教学研究》主编吴应辉表示:“这为汉学传播提供了新思路,避免了‘自说自话’的困境。”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秘书长赵世举则建议,可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国家,“每个地区的汉学研究都有特色,本土期刊就是最好的‘传声筒’。”
会议期间,孔敬大学孔院与北京语言大学、上海外国语大学达成合作共识:三方将联合推出 “汉学译丛”,精选《汉学与国际中文教育》发表的优秀论文,翻译成中、英、泰三种语言出版;同时共建 “汉学研究数据库”,整合东南亚地区的汉学研究成果。“译丛第一辑已确定收录 12 篇论文,预计 2025 年 3 月出版。” 周睿透露,目前已有 5 家国际出版社表达了合作意向。
谈及期刊的未来,周睿表示:“我们计划明年增设‘青年学者论坛’栏目,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汉学研究。汉学传播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像一条流动的河,既要引进来,也要流出去。” 研讨会结束时,她收到了来自 8 个国家的期刊主编的合作邀约,那些印着不同文字的名片,正是汉学传播之路不断延伸的见证。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shizi.kongzi.edu.pl/post/3136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