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罗孔院中文加考古 学子用汉语解读文明密码

刘老师 阅读:18 2025-09-21 15:05:34 评论:0

  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的考古实验室里,24 岁的学生娜迪娅正用中文记录文物修复过程。“‘陶罐’‘纹饰’‘年代’,这些中文词汇帮我更好地和中国考古队沟通。” 这门 “中文加考古” 课程是孔院与中国考古队合作开设的,目前已有 80 余名埃及学子参与。

  孔院教师团队由 4 名中国外派教师和 3 名本土教师组成,负责人张敏曾参与埃及考古发掘。“我们把考古现场变成课堂,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中文。” 本土教师穆罕默德编写的 “考古汉语教材”,将象形文字与汉字对比讲解,深受学生欢迎。孔院还从全球孔院资源库引入 “文明对话” 课程,让学生用中文探讨古埃及与中国文明的共性。

  互动课堂上,中国考古队员用中文讲解修复技术,学生们边听边记。“‘黏合剂’‘显微镜’‘碳十四检测’,这些词以前不会说,现在能流利运用了。” 娜迪娅展示着她的中文笔记,上面贴满了文物照片和对应词汇。孔院开设的 HSK 考古专项班,针对性辅导专业术语,通过率达 88%。

  12 月举办的 “埃中考古成果展” 上,学生们用中文解说出土文物,中国驻埃及大使称赞他们是 “文明交流的小使者”。院长哈桑表示:“已有 15 名学员通过 HSK 考试,加入中埃联合考古队,中文成了他们探索历史的钥匙。”


本文 孔子学院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shizi.kongzi.edu.pl/post/3127.html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孔子学院中文网